印欧语族的中国起源猜想

  20世纪50年代,德国学者金布塔斯提出了印欧语族(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起源于南俄大草原的观点。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纳兰扬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印欧语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域以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这个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

  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印欧语族中的吐火罗人与克罗马农人均曾在今新疆地区繁衍生息数千年。

  大夏即吐火罗

  在商代甲骨文和《易经》爻辞中都留存着与西方强梁民族“鬼方”长年作战的记录,不少学者推测鬼方与吐火罗人有关。

库车9世纪佛教壁画:左边是青眼赤须、眉骨粗硕的吐火罗供养人,与右边有着优雅地中海式容貌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德国学者马括德、嘉兴沈乙庵氏根据《新唐书·西域传》提出“大夏即吐火罗”一说,广为近世史学界接受。吐火罗(Tochari)一词,To即汉文的 “大”,“罗”为语尾,“火”相当于“夏”。 “大夏”“吐火罗”“敦薨”“去胡来”“睹货逻”等等,是不同时代的汉文史册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译音而已。古籍有“大夏兹白牛”(《逸周书·王会解》)、“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山海经·海外东经》)、“齐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史记·封禅书》)等记载。“大夏”之国,看似神秘缥缈,事实上却关涉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现代着名史学家徐中舒解释所谓大夏、小夏,指的都是夏民族。疑古学派宗师顾颉刚的高足刘起则说:“以其整个地区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大夏,夏亡后称为夏虚。”如此说来,大夏(吐火罗)就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