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皇太后之死:一段充满了阴谋的人生
北京,1913年2月24日
今晨两点,隆裕皇太后突然死于中风。她身染微疾已经有好几天了,但这些疾病并没有使人过多忧虑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遗症。
星期六一早病逝于北京的中国前朝皇太后隆裕是已故光绪皇帝的配偶,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其父桂祥是慈禧的三弟,也是慈禧众位兄弟中最受其钟爱的一位。
隆裕皇太后
奉“老佛爷”之命,隆裕于1889年2月嫁给光绪皇帝为后,但却从未得到这位不幸君王的宠幸;事实上,从一开始,她的角色就不算是一个纯粹的皇后,而更像是当时正退隐幕后并在颐和园蛰居着的专横老太后的一个密探。1898年,当光绪皇帝亲自参与康有为和激进的广东派人士所倡导的改革运动时,她曾公开反对光绪的行动,并在最终导致宫廷政变以及慈禧重掌执政大权的阴谋中扮演了不算次要的角色。
隆裕性情粗蛮,很缺乏同情心,性格也不具备什么魅力,反而时时会流露出爱控制别人的女主人派头,可谓继承了她那位威严姑母的做派。但她很聪明,天生就有着机敏和胆量,只是因为她所受过的教育毕竟有限,虽然其资质不算庸常,脑中却被灌输了传统和帝皇宗室的思想观念。就这样,她成了一位本能的极端保守者和一个强硬的死忠分子,任何时候都准备好为了捍卫叶赫那拉家族的特权和地位而举兵出战。
世人都还记得,慈禧临终前发布诏书,任命醇亲王(即光绪帝的弟弟)为摄政王,拥有管理政府的全权并辅佐他年幼的儿子为帝;然而,由于不甘于放手叶赫那拉家族即将逝去的特权,慈禧是以如下意味深长的附文来为这篇诏书作结的:“然而,若有任何极其重要的问题产生,务以征询皇太后的有关见解和看法为要,摄政王需亲自前往请示其旨意,并照之办理。”事实上,慈禧的临终遗诏就是要为帝皇宗室和摄政王一派间播下冲突的种子,这种冲突会严重损害摄政王的权威性,并导致他的许多善意之举遭受了挫折。对于这个在使不幸的光绪皇帝横遭羞辱的过程中扮演了背信者角色的女人,摄政王与其兄弟们没有理由会喜欢她。
慈禧死后,情形并没有改观,摄政王的妻子(荣禄之女、儿皇帝的母亲)公开反对承认新皇太后的权威性。派系之间第一次严重的权力较量发生在1909年11月“老佛爷”的葬礼上,结果是以隆裕标志性的胜利作结。她成功地将摄政王的追随者端方从直隶总督的任上除去,理由是端方没有在威严尊贵的逝者纪念仪式上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他允许摄影者们扛着三脚架和照相机出没,因此亵渎了帝王陵寝的庄重场所。
此后,宫廷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变得连绵不绝、阴森可怖。满人之间的这些不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时满人政权极不光彩的崩溃,也无法保全北方军的忠心。摄政王与其兄弟们对袁世凯(在1898年曾背叛光绪帝)的敌意,也是使隆裕一方的权力得以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朝廷秘藏的珍宝更是另一个长期存在的冲突因素。紫禁城内这场派系之争的本质和结果,清晰地反映在1911年11月满人王朝的土崩瓦解之中,也反映在摄政王匆匆忙忙的辞职之上,更投射在袁世凯身为内阁总理大臣后所祭出的策略里。1911年12月初,在隆裕“礼貌、大度地同意了摄政王谦恭请准辞去其摄政之职”后,她有意重新取得了对政府的控制大权,并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许多观察家早已预见到这一和“老佛爷”前例完全吻合的结局。袁本人确实忠实地尽其所能,但他时运不济;唐绍仪在上海南北和谈中的背叛以及北京公使馆保持“善意中立”的政策正中了革命党人的下怀。随着满人王朝大势已去,隆裕与其儿皇帝最终成了在共和政体中靠领取优抚金度日的人。
对于隆裕而言,如同其前任慈禧一样,宫里太监对她的影响力可谓甚大,太监们在皇室宗亲和摄政王一派间挑起阴谋,造成双方交恶,他们将这种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1911年3月,在臭名昭著的大太监李莲英死后,隆裕将自己权力中的相当一部分交给李莲英的继任者——深得她信任的太监张元福,而这位太监毫无廉耻的腐败、傲慢行径,很快也就成了首都的某种象征。在这件事上,隆裕的所作所为也加速了满人王朝的垮台。这位上流官府的红人明目张胆所做的一切,还有他严重逾越朝廷不成文规矩的“罪状”,都大大地“排挤”了摄政王及其友人,触怒了他们的尊严,使满人们不仅在“少年中国”面前,也当着北京和各省不少原先支持他们的人,“将一张老脸丢到了家”。实际上,隆裕还是秉持着朝廷的一贯风气,以她的见解把玩着一些满人朝廷阴谋诡计的老伎俩,只是,她玩得不够精细、手段不够高明,既没有慈禧那样天赋异禀的权谋,也没有慈禧那般化敌为友的雅量。
按照流传甚广的说法,隆裕对她的侄子,也就是那个被废黜了的儿皇帝,其实并没有多少兴趣,她几乎整天都把小皇帝丢给太监们去照应。隆裕其实只是这个宗族的一名女成员,满人王朝的最后一代皇帝也并没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缘。然而,随着隆裕的谢世,这位被罢黜的小皇帝跟先前相比成了一个更可怜兮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