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Pterosauria),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它们生存于晚三迭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

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两类新的翼龙化石。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以及对热河生物群已知翼龙化石的分析,显示出我国辽西地区翼龙动物群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可能是白垩纪许多重要翼龙类群的起源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和巴西科学院的两位学者凯尔勒和坎普斯教授合作的相关论文刊登在英国《Nature》杂志上。

辽西发现两类新的翼龙化石

这两类新的翼龙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杨氏飞龙和布氏努尔哈赤翼龙,都属于相对进步的大型翼手龙类,两翼展开可达2.4至2.5米,是两个世纪以来相同类群的翼龙在欧洲大陆之外的首次发现。科学家通过对两类新翼龙骨骼形态学研究,以及对40个翼龙类群的80个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欧洲的翼龙类群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在距今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中晚期,欧洲和东亚地区存在着广泛的翼龙类群之间的交流。包括翼龙在内的动物群从欧洲大陆的海洋环境向东北亚地区的内陆湖泊环境的迁移和扩散,可能与当时辽西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翼龙类群的交流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翼龙所具有的飞行能力使其不受地理隔离的影响。科学家认为,欧亚大陆之间翼龙动物群的广泛交流,显示了热河生物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著型动物群。

包括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在内,热河群地层迄今共记述了至少13种翼龙化石。据汪筱林研究员介绍,辽西地区的翼龙组合显示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多样性,是已知世界上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翼龙化石层位。热河群的翼龙动物群大约生存了500万年,可能正好记录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翼龙动物群更替的趋势,即比较原始的类群如蛙嘴龙科、喙嘴龙科被更加进步的类群如古魔翼龙科、古神翼龙科所取代的演化历史。

热河生物群翼龙化石的重要发现,对全面了解这一比鸟类早7000万年飞向蓝天,曾经控制地球天空长达1.6亿年的“空中霸主”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类翼龙的发现,以及热河群沉积中不同翼龙类群组合的多样性表明,翼龙具有非常复杂的进化历史,新的发现仅仅是解译翼龙演化密码的开端。”汪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