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骤降26摄氏度,太阳已看不见,科学家:恐龙不是一下子死亡

被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世界末日已经被科学家们重新模拟出来了,并且注重了许多细节。波兹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科学家发现,在6600万年前一颗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空气中逐渐形成了高浓度的硫酸雨滴,这些雨滴在几年时间里遮挡住了太阳光。他们认为,这个“超强寒流”在一开始的时候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它使得全球的温度在三年时间里持续下降,温度同时影响到了海洋,这导致海洋生物的灭亡。

来自波兹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Julia Brugger发现,小行星墨西哥希克苏鲁伯火山口撞击后造成超强寒流的影响对地球来说是个转折点。今天我们可以对在白垩纪时期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新的见解,以前的观点都集中在撞击引起的短期尘埃上。

温度骤降26摄氏度,太阳已看不见,科学家:恐龙不是一下子死亡

但新的计算模型表明,长时间的阴冷导致雨滴的形成,这很有可能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环境急剧的变化表明,在白垩纪晚期恐龙灭绝受到来自环境方面的影响。

植物大量死亡,并且影响到食物链。另外一种造成生物死亡的机理可能是地球表面温度持续降温与海洋产生强烈作用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为了找到原因,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建立了耦合大气、海洋和海冰的模型,并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模拟。把以前的研究补充进来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造成含有硫的气体是阻挡太阳光,使得地球温度持续下降。

温度骤降26摄氏度,太阳已看不见,科学家:恐龙不是一下子死亡

在热带地区,年平均温度从27摄氏度下降到5摄氏度。世界开始变冷,地表平均温度至少下降了26摄氏度。而恐龙习惯生活在树木茂密的环境中,从小行星撞击地球后3年时间里,地球年平均温度都低于零度。显然,冰盖面积扩大了。即使在热带地区,年平均温度也从27摄氏度降至5摄氏度。由硫酸气溶胶造成的长时间寒冷对于大规模生物灭绝来说比尘埃短时间停留在大气中更严重。

由此看出,恐龙并非在小行星撞击后一下子灭绝,而是在后期经历了温度骤降,气候极具变化的过程,慢慢地灭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太阳被撞击尘埃遮挡,天空是一片灰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