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最有名的将领之一,被称之为一代战神,因为他的一生中经历了70多长战斗,从来就没有战败过,是当年秦朝的开国功臣。说起白起可能大家还会想起他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人屠”,这个称呼来源于当年他坑杀了40万的赵军。但是很多人就有疑问了,40万人这是要挖多大一个坑啊?难道赵军这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被秦军埋葬吗?到了1995年,历史专家们终于给出了真相。
1995年5月12号,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将军岭下永录村的一对农村父子在自己家的果园里面平整土地时,挖掘出了很多青铜箭头和人的骨头。实际上,这片地带是古代长平之战的旧战场,这里的村民在自家田地里面挖出尸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所以刚开始也没多想。可是以往挖出的尸骨都是零零碎碎的,并不多。这次并不同,越往下挖出现的骨头越多,这些尸骨堆积在一起,犬牙交错,并且夹杂有许多已经腐朽发黑的箭头,说不尽的诡异、恐怖。父子两人吓得连锄头都不要了就跑了回去,然后向有关部门上报了此事。
不久文物专家赶到现场进行勘测调查,现场一共发现了一百三十具骸骨,这些骸骨身上大多有青铜箭头或者被刀剑劈砍过的痕迹。有六十具是缺少头骨或者躯干的,还有十四具是被钝器或石头杀死。经过细致的挖掘和测量,还有地理位置的比对、尸骨的规模,得出结论,这就是2000多年前,战神白起坑杀赵军的现场。
史书记载,战国末期的秦赵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一举战胜赵国大军,将四十万降卒悉数“坑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从史书对这事的言之凿凿来看,应该不是虚构,属历史真实事件。
令考古专家感到奇怪的是,130具尸骨中只有一具可能是被活埋的。另外专家还发现,长平之战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埋葬尸骨的泥土厚度只有一尺多,如此薄薄的土层根本是不能活埋一个人的。
而且再想想看,在冷兵器时代,军人与平民的区别并不大,一根树枝、一块石头,都可以与刀剑周旋和对抗,四十万人可不是小数目,他们知道自己即将被活埋,岂不拼了命地挣扎、反抗?闹腾起来,你想你还能用都把他们绑缚好,并把他们推入坑里,用锨镐一锨一锨往下填土吗?
因此有专家说到:到了今天我才知道,40万赵兵不是被白起活埋的。原来在过去,史学专家往往将“坑杀”解释为“活埋”,但实际却不是这样。《史记》原文本作“阬”,《辞源》的解释:“坑陷,杀害。”《玉篇》也说:“阬,陷也。”由此可见,“挟诈而尽阬杀之”,其实是指使用了欺骗、不光彩的军事手段将降卒杀害。
春秋战国时代,交战的双方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堆京观。京观也被称为京冢,就是一个庞大的尸体堆。战胜方将战败方死去的士兵尸体堆积在道路两侧,覆盖土壤,形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墩,这就是京观。这种为了炫耀战功、威慑敌人的方式,在后来也被称为阬杀。
坑杀是将敌人活埋,而阬杀是杀死敌人再埋,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的。从后来对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白起被后世人误认为是将40万赵军活埋,其实是错误的,白起其实是用了阬杀的方式。饿了46天的赵军,面对秦军凶狠的屠杀,根本是无力反抗的。
虽说后世的人误会了白起是坑杀方式,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白起带领的秦军的确是杀害了40万赵军士兵。就因为用了阴招、损招来骗杀了四十万人,白起心理压力巨大,临死还念叨着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白起提到的这个“诈”字,再次印证了“阬”的本议。
后来考古专家学者对长平之战的遗址不再进行发掘研究,也让两千多年前的40万赵军亡灵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