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摩崖石刻为何“不翼而飞”?“飞来石”到底来自何方?摩崖石刻“虬如”,又作何解?
欣赏“飞来石”产生三疑问
桂林游客韩先生打电话咨询记者,说他欣赏兴安灵渠“飞来石”摩崖石刻时,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有两处摩崖石刻为何“不翼而飞”?二是“飞来石”到底来自何方?其中的摩崖石刻“虬如”,又作何解?
为解开这3个疑问,记者专门走访了兴安博物馆原馆长李铎玉。
“飞来石”地处鸟鸣山下的秦堤上,高出地面2.6米,围径约28米,上平如砥,上面中间的石缝中种有一株四季桂。在“飞来石”四周,绿树红花,翠竹青青,历来为灵渠风景区重要的景点之一。
李铎玉说,飞来石虽小,但它上面的摩崖石刻可不少。它的东面有明代洪武29年(公元1396年)明监察御史严震直的《通筑兴安渠堤记》,石刻高1.95米,宽2.5米,记载了当年维修灵渠的用工、用料情况。
在它的西侧,有两个字径为0.52米的大摩崖石刻“灵渠”两字,整块石刻高1.76米,宽1.4米,是清代画家、书法家查礼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所刻。旁边还有曹林韵手书的“飞来石”三个大字。
据史料记载,曹林韵曾于康熙9年至11年(公元1670年-1672年)在恭城任县令,估计该字是他在这段时间所题。在“飞来石”旁,还有“砥柱石”三字。据史料记载,它是明代万历17年(公元1589年)梁梦雷所题。这三个字很形象地说明了该巨石在秦堤中的特殊功用。
明永历6年(公元1652年),有明代萧道隆所题写的“夜月潭辉”。它高度概括了飞来石所处的灵渠,在明月当空的夜晚,月亮倒映在静静的渠水中,相互映照的美丽景观。即使现在,“夜月潭辉”仍是灵渠的一个胜景。
在“夜月潭辉”的旁边,有一块令人费解的摩崖石刻。这块石刻所题的是“虬如”二字,也不注明题写的年月,署名则为“都人士”。数百年来,许多史学家及名人墨客纷纷前来辨识,想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但一直对这两个怪字疑惑不解。
此外,飞来石上还有民国的李伯元所题“回文诗”和民国王赞斌写的七律一首,可惜均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铲掉了。这就是其中两处摩崖石刻“不翼而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