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赵城镇的东义村很难从表面上看出与别的村庄有什么不同但就是这个看似寻常的村庄却有着至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在历史上还曾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名更是经历由三千多年前的“王略”到“鄢里”直至今天的“东义村”三次变更至今还留下许多不解之谜第一次命名 因其是周天子直辖之地东义村村民李国福介绍:小时候在村里的一座旧庙里见过一块碑,上面记载着有关‘王略’的内容。我们的村名叫东义,王略的石碑怎么会在我们村的石碑上,而且还是用来记录地名呢?”退休之后,李国富带着儿时的疑惑,一直想方设法寻求谜底。经过一系列查证之后才知道,原来本村的村名曾经就叫“王略”。“‘王略’一词最初出现在《左传》“‘王略’一词最初出现在《左传》,始于西周时期。”李国富说,相传西周时期,今天的灵石县、介休市一带的绵山均属于戎狄民族势力。周天子疆土边境地区的百姓长期受到戎狄势力的侵扰,民不聊生。为了安定民生,周天子在其国土的东侧即今天的安泽县西北,派重兵长期驻守,由周天子直接管辖。同时也在西南方向即今天的刘家垣镇益里一带设置直属管辖区,派重兵把守,被称之为“王略之地”。虽然当时的这个王略之地并非仅限于东义村一村之地,但其重要领导机构、驻兵统帅府等设在当 年的“燕地”益里”一带,如今的东义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燕地,益里与王略—— —东义村名的追朔》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周文浩老先生在其《燕地,益里与王略—— —东义村名的追朔》一文中曾写到:“‘王略’一词,可直接追朔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夏商两代为帝者数十世矣,而周人通名之曰王。王略’一词中的‘王’指周天子,而并非其他。‘王略’中的‘略’,包含管理、领属、统辖之义。历史上其他地方也有名‘略’的村落或地块儿,也是如此道理。”此外,周先生还指出:当年的‘王略’不仅地势险要,场平宽绰,演武练兵,排阵交锋都极为方便,而且是个历史悠久、英雄辈出的风水宝地,名胜嘉区。”东义村村北是一片方圆五里的小平原,再往北是沟壑纵横、弯弯曲曲的舞阳河,凭借这一天然屏障,东义村村民与戎狄对峙。村边有两块地,号称东校场和西校场,村中有东堡西寨,东堡的东西南三个方位都是悬崖绝壁,只有五六十米长的一条地下通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分页标题#e#初次更名 居然是因为百姓的性格(网络配图)为了编写村志,李国富和同伴们一共收集了三十多通石碑,其中有碑文曰“鄢里村古人云王略村”,东义村的第二个名字“鄢里”被人们所知晓。“鄢里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好名字,鄢’有蔫的意思,刚好与曾经的‘王略’相悖。”李国富说,为了弄清楚村名为何而改,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据说是因为村民在周天子的直辖范围下日益变得骄傲,以至于后来的统治者也很难压制他们的嚣张气焰。后来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将村名由原来的‘王略’改为了‘鄢里’。”《洪洞县地名录》中曾有记载:“东义村,初名王略,民性强悍,经常反抗官府的压制。”村里的老人认为村名是“焉”字,满腔愤怒,情绪非常低落,实际是个“鄢”字,但不论怎样不如“王略”扬眉吐气。虽有仨名 但何时更名依旧是谜虽然知道了村庄为何更名,但“王略”一名,作为东义村第一个名字,到底在历史上留存了多久,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李国富和同伴查阅了很多资料,但也没能解谜。李国富他们最近收集到的一块石碑,上面虽然有很多字迹模糊不清,但还是能隐约看出用行草写着“赵城县,据王略村住持居士焦元古状……他六十余岁经常习经文于大定年出家……”可知在大定年(公元1161年)时,东义村还叫‘王略村’,从最迟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算起,此时的王略村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李国富激动地说。“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我们只能推测‘鄢里’很有可能是在元朝初年或者是明朝初年时,或者是成吉思汗统治中原开始对百姓的高压政策开始的,但具体哪一年我们还没有找到可考的资料。”李国富说,虽然不知道“鄢里村”一名到底起于何时,但是东义村一名是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